生蠔的英文名“Oyster”源自于印歐語中的“Ost”,原意為“骨”,其實少有人知道。因為生蠔外殼的造型和顏色與骨頭挺像,目前收集到的最早的生蠔化石表明,它在250萬年前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,而人類的歷史不過15萬年,生蠔存在的時間比人類還要長。生蠔幾時開始成為人類的食物?這點沒有公論,只知道從古羅馬時期開始,羅馬人已經(jīng)用黃金來計算生蠔的價值,并派出大量奴隸遠赴英吉利海峽去捕撈生蠔。
當然,生蠔受歡迎還因為它的造型,在許多原始文化中,生蠔成為女性的標志,與生育能力聯(lián)系到了一起。在科技未發(fā)達的時代,生育力是決定一個部落生產(chǎn)力高下的關鍵,所以具有如此特殊作用的生蠔“成名”很早,撇去美味不談,它的象征價值早就被人肯定。
有很多生蠔愛好者把生蠔與葡萄酒相提并論,正如生長環(huán)境對葡萄酒的影響一樣,生蠔最終的口味也與自然環(huán)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,所以將生蠔的產(chǎn)地特別標注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一般說來,品嘗生蠔的三大指標是:汁液的咸度,肉質(zhì)的豐厚程度,及最后的綜合口味。海水鹽度越高,生蠔的味道也就越鮮。除了海水的鹽度之外,還有其他因素也能影響生蠔的口感:浮游生物與溶于海水的礦物質(zhì)能使牡蠣帶有獨特的細微風味,比如礦物味、煙熏味等;
在我看來,吃生蠔一定要吃深海里的活物,開蓋即食,因為生蠔煮熟后往往就會失去原有的鮮美。但這個冬天吃到的國產(chǎn)“金蠔”,就讓我一掃成見,覺得生吃不再是唯一法則。
發(fā)明這種吃法的人,真是有想象力。只是不知道,這半干的生蠔,濃縮的蠔味,是不是也能將生蠔含有的鋅成分一并提高,如果真是這樣,那這“金蠔”必將更受歡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