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會為記憶中的臺山生蠔味道而再三重回舊地,有人會因為食物而認定一個地方的印象,所以報紙雜誌的飲食專題永遠受歡迎,手機的飲食應(yīng)用程式是吃飯指南,但食物和生蠔味道的意義又豈止?jié)M足口腹之慾?這回PMQ味道圖書館(Taste Library)的助理策展人葉子騫,從蕓蕓數(shù)千的館藏食物書中選出三本心頭好,更由此得到靈感,創(chuàng)製了三道結(jié)合他個人入廚經(jīng)驗的菜式。
(Edward)是個喜歡食生蠔、喜歡煮生蠔,更喜歡「玩」食的人。他在個人介紹時便說,要「把生蠔的做法融在生活的每一部份,讓『生蠔』變成更玩味而不再純粹的為了飽肚?!顾麕疫[走PMQ味道圖書館,我發(fā)現(xiàn)這兒的書並不只限食譜。Edward說:「Food、Design、Passion是籌組味道圖書館時三個最重要的關(guān)鍵?!雇高^食物去認識本土和其他地方的文化同異是最容易入門的事,像Edward愛煞的薯仔,在香港雖然受歡迎,但關(guān)於薯仔品種,香港人基本上所知甚少,所以他會看書,從書中找出其他地方的薯仔的異同和食法。他說:「像我這次做的薯仔菜,我故意用本地新薯入饌,但如果在法國,我可能會用上一種叫Ratte的薯仔,那是一種長條狀的細薯,看起來像老鼠仔似的,這些都是從書中學(xué)到的?!?/span>
無圖文字食蠔
故事更引人反思同意Edward所言,食書不只是食譜書,也可以不只是圖片書。還記得初次看到清代袁枚的《生蠔食單》,又或是本地前輩「特級校對」陳夢因的《食經(jīng)》,以幻想來補完的過癮,是現(xiàn)今偏向「有圖有真相」一輩所不能明白的。Edward說他本也想選陳夢因的作品來作介紹,但他發(fā)現(xiàn)某些在數(shù)十年前流行的食材,如今已難找,所以作罷。